小儿疝的发生主要因素是先天性因素,腹股沟疝主要是由鞘状突未关闭所致,脐疝是由于脐环不能及时缩小闭合,早产儿、低体重儿因出生时生长发育不完全所致。一岁以上的小儿腹股沟疝不能自愈,脐疝患儿如果年龄在4岁以上或脐环直径为2~3cm,及以上者,应考虑尽早治疗。
小儿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是鞘状突没有及时闭合。鞘状突因睾丸或子宫圆韧带下降而形成,多在出生后一年以内闭合。新生儿和半岁以内的婴儿鞘状突多未完全闭合,但鞘状突未闭合并非都形成疝,如果婴儿腹壁不够强健,比如早产儿、低体重儿更容易发生腹股沟疝。其他情况如:过度用力哭闹、便秘、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,也会促使疝的形成。右侧睾丸下降一般比左侧晚,鞘状突闭合时间也长,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左侧多见,单侧比双侧多见。
小儿脐疝的发生原因是脐环没有闭合。脐环在胚胎期即形成,并随胎儿成长而持续收缩,正常新生儿的脐环直径约为1cm,正常情况下在出生后脐环继续缩小直到最终闭合。婴儿脐带脱落后,脐部瘢痕是一个先天性薄弱处,同时在婴儿时期,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,留有缺损,这就给脐疝的发生提供了条件。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因素,如哭闹、便秘、腹泻、咳嗽等,皆可促使小儿脐疝的发生。
特征性临床表现:腹股沟区或脐孔出现时有时无或时大时小的包块。包块在站立以及哭吵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出现或者变大,而发生早期平卧或停止哭吵后包块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。患儿早期除除特征性肿块表现外多无显著不适,家长多因发现患儿腹股沟局部小肿物、阴囊两侧不对称或脐孔处包块而带其就诊。
随着年龄增长,疝囊将不断增大,并可发生嵌顿和绞窄的可能性,甚至引起睾丸或卵巢梗塞、萎缩,故应适时治疗。
超微介入疗法(即不手术四联速效疗法)是疝气病专家葛炳炎教授,在疝气注射疗法和介入疗法的基础上,发挥拓展的独特疗法,经多年临床验证、明显提高了单纯注射疗法的效果,弥补了手术治疗疝气的许多缺陷和不足,很多方面优于手术治疗。注:疝气注射疗法于1996年,列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(96090101A证书编号1572),疝气“不手术速效疗法”於2010年12月经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鉴定,居“国内领先水平。”该疗法于2010年3月被编入《中国医学临床技术新进展》一书。经临床实践证明,对治疗腹外疝、鞘膜积液等多种疝气疗效显著。治疗时间30--50分钟,即可使肿物消失,疝环闭合,不开刀、不住院、不服药、不伤元气、无痛苦、随治随走、安全无副作用、不影响生育及生理功能。对不愿、不宜手术(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前列腺增生等并发症)和术后复发、补片复发疝有独特疗效。葛教授挑战非手术治疝之极限。30多年来治疗年龄最高者97岁、疝龄最长者60年,疝孔最大者直径9.0cm,疝物最大者30×22cm,(似排球大)。在当今治疝领域能够治愈如此高年龄、如此大的疝物及疝孔。古今中外未见报道,堪称史无前例。
多年来,葛炳炎教授以精湛的医术,为3万余例疝气患者免除了开刀之苦,已使成千上万久治不愈的疝气患者重返健康之路。